【建夫心得】:「行為介入初篇:A-B-C-前因改變從自已開始」
許多人對於自閉症的孩子的迷思,是小孩就是不會說講話,若孩子能說話就可以脫離自閉症。 大多數的家長一開始就會努力的訓練小孩的口語、認知、特長與學業。當孩子上小學時,才發現孩子問題行為比想像中難之控制,到這時要再修正孩子的問題行為就較為困難了些,我們若可以在孩子越小的時候,就開始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介入,不要忽略不處理,才會事半功倍。 確實自閉兒的問題產生,是因為小孩無法清楚表達自身之苦,所以小孩只能用行為反應動機,但在這裡我希望家長們思考一下,就是我們也很多時候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苦與想法,那你們如何期待小孩在這樣的年紀可以表達他們真正的需求呢? 因此功能行為分析就是用以發現引動問題行為,我們用這個方法見招拆招的A(前因)-B(行為)-C(結果)與替代行為的設計,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上,我們學習如何解析小孩的行為、學習如何與小孩相處、對話與教導他們,已達到行為逐步塑造的成效,而小孩也會為了得到家長的認同行出你要行為、並且了解被期待產生的好行為(差別性強化)。 所以我們在前期的行為介入策略教導的學習重點與目標,就是要小孩能坐好能聽能學。就是要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的前因、並且改變自己對孩子的行為、得到不同的結果,而後再來了解自己的孩子、改變他們的行為、使他們可以得到不同的未來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