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操作戰手冊

台灣自閉症家長雯菁:「錢,拯救不了我的孩子」

雯菁(種子家長):錢,拯救不了我的孩子 作者:雯菁 親愛的瑾心老師: 我是您在台中空中教學的學生,雯菁。去年老師提醒我,按照兒子的狀況只要認真自己帶兩年(不過,要以美國的執行方式)是可以讓他在外表上看不出自閉症的枷鎖;但我卻選擇了一個不負責任的方式,為他請了一位陪讀老師,請她每天進行兩小時教學並拍攝錄影帶,每週五進行討論。但,媽媽自己都拒絕親上火線,卻要一位陌生人為了孩子去打戰,這場戰役如何能贏! 此次在臺北場聽講時,好幾回都是眼眶泛著淚聽老師講課,看到現場有這麼多的父母,殷殷盼望想得到瑾心老師一點點的注意力。大陸的家長遠從杭州來到臺灣!我實在是非常糟糕,浪費了老師去年的辛苦教導,也佔用許多父母求都求不到的資源!所以在聽完苗栗場,當晚就著手準備教材,隔天就開始進行教學。目前的規劃是;上午兒子在幼稚園,中午過後接走進行教學;再配合覺醒網站-良醫信箱中4歲正常發展孩子應有學習技巧(1)-(5),一步一步測試,遇到孩子不會的,就以DTT的步驟設計教學目標及計畫。…

台灣自閉症家長Lisa Chang:「我的過錯成為你的借鏡,以正確操作DTT 黃金四原則」

2014年7月(孩子3歲10個月),朋友毫不留情的警告:「你孩子快4歲了,沒有眼神、對人沒有興趣!」 這一年,唯一遵循的是瑾心老師的教導!讓我娓娓道來,這一年我們做了什麽事情: 最初的混沌: 孩子2歲2個月確診後,除了排到職能課程外,日間病房要等約1年,語言治療師說孩子尚不能安坐30分鐘、也還不會說話,婉拒我們排課。職能課上了大概10次,我自問:「每週上一次30分鐘的職能課,自閉症會好嗎?複健科醫生說的社交會進步,可能嗎?」我毅然停掉車程時間比上課時間多太多的制式化職能課,自此離開政府提供的任何醫療資源。 拜科技發達,在網路上搜尋、購買到瑾心老師的著作-「生命的執著」和「生命的裝備」,得到一個結論~ABA有效!於是從孩子2Y6M開始,請完所有的休假,每週兩次帶孩子開車從嘉義到台中的美國展望教育中心上課。我並不是最遠距的家長,有家長遠從桃園、台南每週四次帶孩子上課。我跟所有的家長抱持一樣的心態,只要有效,再多錢、再遠的地方,都會帶孩子去上課。…

台灣自閉症家長雯菁:「自閉症行為介入計畫的關鍵教學,是訓練自閉兒童能判斷和管理他們的行為」

行為介入最終的目標,是要教導自閉症兒童意識到觸發他們行為的早期反應 (trigger),以控制不適當的行為會持續惡化。 在幼稚園,你說孩子沒有辦法離開你,你想要讓其他小孩來取代媽媽的功能,因為這個媽媽想要退去自己的同在。只是,現在你冷靜思考一個長期的角度來看,任何正常的孩子在幼稚園,當爸媽還沒來接的時候,是不是小孩會玩在一起。 所以,現在我們要介入的,就是要孩子習得這個行為,這個行為會影響他長期的融合,而不是下課了,孩子眼巴巴的只要等媽媽出現。結果孩子在學校裡情緒出來了;或是不理會任何小孩只顧自己玩、或是將自己藏在書的後面好像在讀書。然後學校的老師及父母都說因為孩子有自閉症,所以行為就是正常的。 我們若相信自閉症孩子能學、能改變,請先停止對孩子這種咒詛的指控! 怎麼運用 「DTT 的逐步塑造」進行行為介入呢?…

台灣自閉症家長雯菁:DTT自閉症行為介入的專業態度:善用手機紀錄並收集資料

早療最重要的是介入孩子的問題行為,行為和動機是息息相關,愈大的孩子動機愈複雜,試想30歲的成年人和3歲的小孩動機絕對不會一樣,3歲的孩子重視的是有沒有餅乾、有沒有電視看?而30歲呢?重視的可能是5樣以上,中間還牽扯了少某一項是沒有關係,我還可以換另一個,動機就更顯得複雜。此時行為要介入就更難了,所以千萬要記得早療不是桌上教學的開始而是行為介入的開始。 非常感念在教養孩子的路上與瑾心老師相遇,老師教會我要瞭解孩子的行為前因,無時無刻都要拆解孩子此時此刻為何有這種行為出現,而我自己的收集方是善用手上的手機來紀錄,不管是用錄音或錄影,收集到的資料在安靜的時候解讀,打字快的家長還能使用word記錄下來,您會發現孩子某種的行為其實背後牽扯著想得到注意力、逃避、拖延、利益、感官其中一種甚至是一種以上。 解讀影片的方法是使用讀秒的方式,也就是看著影片一秒一秒去分析,因為影片是可以反覆看,所以更能解讀出到底孩子的行為前因是什麼,這也是第一次空中教學時老師為台中班每一位孩子耗盡眼力做的事。才知道--原來影片是要這樣讀的,從那時候我就不再拍孩子比YA的照片,開始充當一位第三者拍攝孩子所有的行為,當然還要學習如何不讓旁人覺得我是一位怪異母親。有一次我站在遠處收集並記錄兒子蹲在婆家哭的行為,沒想到被婆婆撞見,為此婆婆在當天晚上將先生叫去訓話,要先生“好好”與我溝通,因為婆婆認為我的行為過於怪異,還好先前已經花了不少時間跟先生說明拍影片的重要性,當晚先生也只是聽婆婆的抱怨後再安撫他的母親,請他的母親無須擔心,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努力,透過先生的解釋,婆婆似乎較能接受,在這裡也要提醒家長,千萬要花時間經營與先生的關係,不要埋頭苦幹,因為我們要經營的是一個家,很多時候我們是需要先生使力,古語說:「夫妻同心,其利斷金。」這也是瑾心老師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的,衷心感謝老師當時候的教導,才有現在孩子的些許進步。 記得老師曾勉勵康兒,在假設之前要瞭解事實;在判斷之前要瞭解為什麼。而我也用這兩句話期許自己面對孩子的行為時,要懂得先收集資料後再介入。 以上所有資料來自與瑾心老師台中第一次空中教學心得。…

台灣自閉症家長雯菁:【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鑼聲】

關於鑼聲 在QQ二班中瑾心老師再一次說明關於鑼、牛排、鈴鐺,上課中老師特別提到鑼聲,我們就以最有名的就是小亞伯實驗來看。「小亞伯真正害怕的是那個鑼聲」,只是鑼聲我們看不見,每次當有鑼聲出現的時候就剛好小亞伯觸碰那個毛,所以按照我們眼睛所看到的,我們以為小亞伯就怕小動物,還有怕聖誕老公公,但是如果我們能看到這個連接的關係,我們找到鑼(毛),我們就能找到鑼聲是什麼,這就是如果我們善用鑼聲的話,我們會運用孩子經歷的鑼聲,讓他懼怕一個使他調整的行為。 我們再以「DTT社交故事的設計到泛化實例」的例子進一步說明。當佑吃到鹵肉飯的時候,開始有身體扭動、眼眶泛淚的行為出現,若母親未再仔細觀察並收集資料,可能就會下一個定論,鑼是「鹵肉飯」,那麼這個結論就忽略鑼聲,正確做法應當以收集資料的方式瞭解為什麼吃鹵肉飯會有行為出現。當時母親是以印出圖片的方式收集孩子所說的話,我才知道原來是「食物太鹹」的原故,所以我們以身體扭動、眼眶泛淚這個行為來看,鑼是「鹵肉飯」、鑼聲是「食物太鹹」。 這次在QQ二班瑾心老師一直強調收集資料的重要性,其實是要告訴父母,不要以為找到鑼就擅自下定論,充其量您只找到共通點,要是能找到鑼(共通點),我們就能找到鑼聲是什麼,這就是如果我們善用鑼聲的話,我們會運用孩子經歷的鑼聲,讓他懼怕一個使他調整的行為。 感謝瑾心老師無私分享,以上資料來自瑾心老師QQ教學二班上課心得與您共勉!…